济源市产城融合态势良好,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/图
济源是个工业市,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六成左右,其中又以钢铁、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最突出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、市长庄建球接受河南政府网采访时表示,济源将强化创新驱动引领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。
济源是全国首个,也是我省唯一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,产城融合是它发展的长期主题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、市长庄建球接受河南政府网采访时强调,济源市将坚持工业强市、旅游富民、产城融合、城乡一体的方针,坚定不移落实“十大战略”,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从河南省政府2017年印发的《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》中能看出,推进济源市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,主要是为了探索中小城市在全域推进以产兴城、以城带产、产城融合、城乡一体发展方面的新机制,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在产城融合、现代化建设方面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同时,城乡规划一体化、产业发展一体化、社会保障一体化、公共服务一体化、城乡治理一体化等,是济源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几年来,济源市产城融合态势良好:“十三五”期间,济源市城镇化率达64.6%,较“十二五”末提高6.58个百分点;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、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等,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%;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、城区公交全免费、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,出台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、农村小学生免费营养餐等惠民政策;2020年,济源市人均生产总值9.7万元,超过郑州,在我省排到了第一。
此前,济源市是洛阳都市圈的一分子,2021年底被纳入“1+8”郑州都市圈后,双重机遇叠加,济源的发展将再次进入“快车道”。
具体包括:抓创新平台,以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、中试基地、新型研发机构为建设重点,打造“0-1-N”创新链条,构建四级科技创新体系;抓创新主体,建立创新龙头企业和“瞪羚”企业为引领、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;抓创新人才,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、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企业家……
比如2019年,由河南大学研究科研人员主持的“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”项目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随后济源市积极引入该科技成果。
到2020年,济源市纳米材料产业园已经横空出世,截至当年10月,已有25项纳米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,孵化及技术转让企业15家。
能体现济源市创新水平的“例证”还有很多。目前,清水源公司研发“水云踪”智能终端设备,成为行业标杆。艾探电子研发中红外传感芯片,填补国内空白。中济智控工业互联网平台部分功能已上线,助推济源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。
未来,借力郑州、洛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,济源在创新驱动方面将得到更多加持。
济源因工业而兴。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,18家河南企业入选,济源以4家的数量居全省第一位。钢铁与有色金属加工等支柱产业优势突出。
但济源市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为六成左右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都意味着济源在转型发展中,任务更艰巨、迫切。
近年来,济源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停。如钢铁产业,依托济源钢铁(集团),济源加快建设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,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及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,产品实现了“普转优”“优转特”“特转精”三级跳。有色金属冶炼方面,过去主要产品是金、银、铜等原材料。如今除精深加工外,还全力构建涵盖工业旅游、加工设计、产品交易展示等全产业链,附加值大幅提升。
推进传统产业高位嫁接,巩固绿色铅锌冶炼和白银生产全国领先地位,提升特种钢产品规模和质量,加快有色、钢铁、化工向先进合金材料、先进钢铁材料、精细化工新材料转型。
推进新兴产业抢滩占先,依托河大纳米中试基地,加快建设纳米材料创新产业园,全力建设千亿级纳米新材料生产基地,积极发展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基础较好的产业,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,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。
推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依托有色金属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氢气资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,加快向新一代半导体材料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氢能储能、基因工程和碳捕集工程探索发展。
通过做优“老字号”,培育“新字号”,加上创新平台助推,济源市将加速动能转换的步伐,“工业强市”战略将走得更稳健。